畫面載入中,請稍等
畫面載入中,請稍等
家長專區登入

換下一張

教育理念
三學一體的教育理念

覺大和尚於普台教育研習營課程開示

  • 中學為體 ( Chinese classics as the substance)

    本 體── 中華文化倫理道德

    目 的── 啟發良知良能

  • 佛法為根 (Buddhism as the foundation)

    根 本── 覺的教育

    目 的── 淨化心靈 / 啟發光明性德 / 建立正知正見 /長養慈悲智慧

  • 世學為用 (Worldly knowledge as the means)

    學 習──語文、科技、資訊、藝文

    願 景──社會精英 / 國家棟樑 / 造福人群

 所謂理念,理是理想,念是希望。做任何事情都有理想、希望,如果理想、希望很正確、很落實,就找到了方向,朝這個方向去努力,一定會有所成就。普台中小學的理念就是「中學為體,佛法為根,世學為用」,稱為三學一體,朝這個方向去努力,步步都是光明。

中學為體

 「中學為體」,中學,就是我們傳統的倫理、文化、道德。倫理包括家庭、學校與社會的倫理。家庭倫理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學校倫理是尊師重道,社會倫理是敬老尊賢,國家倫理就是盡忠愛國。這些觀念,從過去到現在,一般人都知道,只是被時間沖淡了。國家、社會的安定,與倫理也是息息相關,如治理國家,要倫理、民主、科學並重,社會才有次序,才能國泰民安。

 

 人,除了身體健康,有體能、才能,還要品德兼備才圓滿。只有才能及健康的身體,卻沒有品德,只會為所欲為,對大眾有害無益。如果有倫理道德觀念,有智慧,有科技才能,又有健康的身體,用良知良能發揮所長,才能真正利益社會大眾。觀察目前的社會現況,學校、家庭、社會,以及機關團體,對倫理道德觀念已經慢慢淡化;倫理道德淡薄,社會就會混亂。從媒體的報導,我們看到社會上各種悲劇層出不窮,這些都是缺乏倫理道德觀念使然。有些人認為現在是科技時代了,還談倫理、文化、道德是落伍的,這種觀念並不正確。科技時代也應該有孝道、師生、社會的倫理,如此社會國家才會健全。

 

 現在很多學校提倡愛的教育,老師愛學生,學生愛老師。雖然重視愛的教育,學校裡面仍然要定校規,獎賞分明,尊師重道,才能維持學校的秩序。愛如果偏離了道德、倫理,只有愛,沒有尊師重道的觀念,不但無法使學生循規蹈矩,也會使教育現象更混亂。佛法講慈悲,慈悲當中是有智慧的,如同學校教育強調愛,但也要同時重視倫理與道德,規矩與次第。   有些教育的觀念也不一定正確,例如有些人強調任學生自然發展。然而,一般人心當中都有無明、煩惱,任其自然發展,可能就從無明、煩惱、貪慾上去發展,便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影響。所以在發展中必須要有所節制,每一個人的心,要靠薰習善法,才能改善、向善,往好的方向發展。學生從小就要開始薰習,培養道德來規範行為,如果採取放任,產生種種習氣,要培育成材便非常困難。佛法中非常重視學習,學習的方法有教導、有啟發,兩者都很重要。重點是要持之以恆的薰習,儒家說: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。薰,就是天天學習,天天養成,在長期的良善環境與正確的引導下,就能啟發學生的良知良能,健全人格。

 

  傳統對於心性的看法,分為性善與性惡兩種主張──孟子說: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;荀子講性惡。人之初性本善,和佛法「人人都有佛性」是相通的,人性本善,善就是每個人本具的光明性德、本具的良知良能、本具的佛性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超凡入聖、為聖為賢、作社會的精英、成為國家的棟樑。但是這些潛力,如果沒有經過良好的教育薰習,就發揮不出功能。現在雖然有些壞習氣,只要我們有耐心,便能調整學生的習氣、煩惱、觀念,使之正確。佛法中提到,人的煩惱有見惑、思惑、無明惑,藉善法把這些煩惱薰修掉,心當中就放大光明,將來一定能成為對國家、社會有很大貢獻的偉人。

 

  荀子主張人性是惡的,人的本心充滿了貪婪,這種思想和佛法的思想也很相近。《八大人覺經》中提到:「第一覺悟,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,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,心是惡源,形為罪藪」。心是惡源,所以要管理這念心,便要透過薰修。人之初,一個是性善,一個是性惡,都要薰修;把惡習性全都去掉,那就是善法,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,都要薰修。

 

  中學為體,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啟發學生的良知良能,這是比較淺顯的道理。更進一步,薰修的課程要有深、有淺;從小學、中學到高中,小學如果將倫理道德談得太深,可能就流於理論,不容易實踐,所以要依照各個層級不同,給與合適的實踐方針。

 

  《大學》中提到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,這三綱領能做到就是菩薩。明明德,就是要明白每個人都有光明的性德,也就是本具的佛性。人人皆可以成佛、為堯舜。

 

  現在都在提倡人權,其實「在明明德」就是尊重人權,而且彼此之間互相尊重。明明德,由淺的方面而言是指人權、人格,深的方面而言是指心性。心性,就是佛法所說的「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」。明明德是自利,自己做好了,進一步還要「在親民」,親民是利他,也就是佛法所說的要利益眾生。要把這些思想、觀念及方法推廣到社會、大眾。推廣到最高的境界,便是「在止於至善」。現在的人都知道,真善美就是止於至善。所以,只要努力,實踐大學之道,無論是家庭、國家、社會,乃至全世界,都能達到真善美的境界。

 

  心要淨如明鏡,靜如止水,這個心就是至善了。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心當中的無明、煩惱就沒有辦法轉過來。所以,明明德很重要,如果做人處事不瞭解這個道理,學了很多學問技術,往往成了投機份子;只見其利,不見其義。因為沒有明明德的觀念,沒有中心思想,心中只有「利」,人生建築在物質生活,建築在功利主義,便失去了方向。如果從小就教育學生倫理道德的觀念,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,都可以成聖、成賢,利益大眾,人生就有目標,前途就很光明。

 

  三綱領: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的落實,從八個方向去實踐──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格物、致知,是從我們心當中做起,進而修身、齊家,最後可以治國、平天下,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中華傳統文化。由此觀之,儒家思想很有脈絡,一般人沒有深入研究,反倒是把它當作迂腐的道德,非常可惜。「中學為體」,即是以中華傳統的倫理、文化、道德為體,從小學開始,使孩子們養成正確的觀念、知見。

 

  教育就是要薰修,小學、中學、高中十多年的薰修,不論是內學、外學,一定會有成就。內學就是我們的心性、心靈教育,佛法稱這個心性為內學;外學是所有一切世間上的知識、技能、藝術。普台中小學的學生經過十多年的薰修,內學、外學都建立了相當的基礎,將來一定能成為社會的精英。

佛法為根

  做任何事都有一個根源,有了根,根深蒂固,才會落實。樹有了根,再大的風也吹不倒,所以教育也要扎根。由慈悲、智慧、禪定、佛性、因果、平等中扎根,所以佛法是根。普台中小學就是以慈悲、智慧、禪定、佛性、因果、平等為根,有了根,在學校服務的老師及就讀的學生,身心都能安定。

 

  我們將儒家思想與佛法的思想及實踐方法融會貫通,如此來教育學生,就更踏實。以「明明德」而言,什麼是明明德?大眾不容易體會。如果用菩提心、涅槃性來解釋,很快就清楚了。菩提心就是我們本具的心性,靈知靈覺的這念心。眼睛能看,耳朵能聽,手能動,這就是我們本具心性的作用。進一步還要澄清心性,淨化裡面的雜質,用佛法上的方法,檢討、反省、禪坐來淨化心靈。所以,教育要以佛法為根。

 

 佛法中實踐的法門很多,例如,大乘菩薩就是行六波羅蜜──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就好像修六個學分一樣。一般人只知道六度,再找出更詳細的實踐方法,有十度,禪、進、忍、戒、施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。「禪」,要坐禪、內攝、令心安定;「忍」,修忍辱波羅蜜;「戒」,要持戒、內省;「進」,精進、不懈怠;「施」,要佈施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;方便善巧,以種種方法啟發智慧;「願」,要發願、持願、要付諸實現;「力」,培養能力實踐善行、辨別真偽;「智」,了達一切法;「般若」,曉了諸法實相之真實智慧。用這十個方法來落實我們的生活、學習,就是菩薩行。所以,以佛法為根,就能落實道理於生活中。

 

  佛法是啟發式的教化。譬如佛陀教導羅睺羅的故事,就是啟發孩子良知良能、清淨自性的典故。羅睺羅是佛陀的兒子,初出家時只有七歲,卻喜歡開人玩笑,把它當作娛樂。有時候,很多居士要向佛陀請法,問羅睺羅:「佛陀在哪裡呢?」「佛陀現在在靈鷲山。」於是大家跑到靈鷲山去,但是,佛陀根本不在那裡。羅睺羅又說佛在竹林精舍,大家又跑到竹林精舍,結果佛陀也不在竹林精舍。羅睺羅說:「佛陀又到靈鷲山去啦!」佛陀知道這件事,就用啟發式的教育來教化羅睺羅。

 

 

 一天,佛陀回到精舍,只有羅睺羅一個人在。羅睺羅看到佛陀來了,很恭敬的搬個凳子請佛陀就座。佛陀坐下以後,對羅睺羅說:「你去打一盆水來,我要洗腳。」於是,羅睺羅打了一盆水給佛陀洗腳。佛陀洗了腳說:「羅睺羅,你把這個腳盆裡的水,拿出去給大眾飲用。」「世尊啊,腳盆裡的水這麼髒,怎麼可以飲用呢?」「羅睺羅,假使你的行為不改,就同腳盆裡的水一樣髒、一樣臭,大家都會討厭你,沒有一個人喜歡。不但是現在大家討厭你,因為現在謊言妄語的因,將來你還會墮落。不但大眾捨棄你,連三寶都會捨棄你,你得不到三寶的加持,得不到善神的護持,得不到大眾的關愛,就如同這個腳盆裡的水一樣,即使丟棄了,也沒有人會覺得可惜。」

 

  羅睺羅聽了佛陀的呵斥,開始有一點體悟了。佛陀便更進一步,用腳把水盆踢翻過去,水盆翻了以後,就在地上打轉。羅睺羅說:「世尊啊!這個腳盆快壞掉了。」佛便應機施教,說道:「這個腳盆壞掉也沒有關係,它是木頭做的,壞了以後我們還可以重新做一個腳盆。這個腳盆現在裝的是臭水,你現在就和這腳盆一樣,心當中充滿了邪惡、懈怠與愚癡,整個心裡面都是臭水。現在這個腳盆快壞掉了。你的身體將來也會壞掉,你繼續這樣下去,可能比這個腳盆壞得更糟,死了以後要墮入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。」羅睺羅聽到佛陀嚴厲的呵斥、教誨,知道自己的不對,從此以後不再說謊騙人。

 

 羅睺羅的故事,就是一種啟發性的教育。教化一個愛捉弄人的小孩,使這個小孩改過向善。現在有些小孩也喜歡捉弄人,看到人家上當,就幸災樂禍、很歡喜,這就是心當中沒有正確待人處事的觀念,必須要藉由教育啟發,導正向善。

 

  佛法是一種啟發性的教育,戒律是一種規範,學校要有校規,和佛法的戒律是一樣的。在生活上,行住坐臥要有四威儀,養成每個人的形象和人格。譬如在大眾中,每個人都坐得很端正,其中一兩個人翹著二郎腿,坐姿不正,就會顯得沒有威儀。我們從小就要注重孩子的威儀,該動時就動,該靜時就靜;靜的時候就像一座山一樣,動都不動;動時如生龍活虎,有生氣、有朝氣。佛法裡面的教育方法很多,禪宗有很多公案,都是啟發性的教育。所以普台小學的教育理念,要以佛法為根。

世學為用

  世間上的學問很多,不論是西方或東方,只要是好的、實用的,就納入我們的學習範圍內。現代科技發達,世界不再是遙不可及,而是天涯若比鄰,世界是一個地球村。既然世界是一個地球村,住在裡面的人,觀念不能溝通,彼此之間就會惡口、排斥、鬥爭;有隔閡、誤會,什麼事情都辦不通。現在無論從事任何行業,懂的外國語言愈多,對事業、前途的幫助就愈大,所以普台國民小學及普台高中附設國中部,要特別注重語言和現代技術、知識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實用,從小學、中學到高中畢業都要具備一定的標準,隨時隨地都可以學以致用。四語教學是我們的理想,我們要研究如何落實四語教學,不僅是學校施行四語教學,我們將成立語言中心,歡迎社會人士也來學習各國語文。現在一切都走向國際化,在佛法來講,是人間淨土的逐步實現;在儒家來講,是世界大同;在一般人來講,是天下一家、地球村。四語教學是普台學校的一個特色,其他諸如藝術、人文、科技、田園、資訊這些技術我們都必須非常注重。

 

  佛法講,菩薩向五明處學習;要想成為菩薩,要向五個方向學習。第一是內明,內明就是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要三惑漏盡,不但要內明,還要外明,對外要有智慧,要有技能。明就是光明、智慧、善法、慈悲,都要具足。不具備這些,無法有宏觀的視野,人生就很狹隘,所以要內外皆明。醫方明,要懂得醫學;聲明,要懂得語言,語言有聽說讀寫,和各國語文,包括非常廣泛;因明,要有邏輯思考的能力,佛法裡的因明,就是現在所說的邏輯學;工巧明,就是技術方面,電腦、資訊、乃至於土木、聲光、工藝,這些都屬於工巧方面。一個人有內明、有外明,將來一定是國家的棟樑、社會的精英、未來的主人翁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佛法和世間法是沒有差別的。

 

  除了學習,還要培養學生的思惟能力,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聞慧、思慧、修慧。聞,可以增加我們的智慧。有很多學生,功課不好,肇因於不會思考,全憑強記,如儒家所說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所以,除了記還要思;將這些道理思慮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見、觀念,並在日用中實踐。如此口而誦、心而惟、身而行,就是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這些理念和方法從小就要啟發、培育。

三學一體的理念

  「中學為體、佛法為根、世學為用」三學是一體,不能分開,分開了就不完整。現在的教育也講德智體群美,但是,難以落實,老師對學生感覺無奈,學生感覺無所適從,壓力很重,那是因為學校的規則已經模糊了。管得太嚴,學生會反彈;管得太鬆,教育無法落實。學校的規則沒有落實,德育就成為籠統的一個名詞。所以,好的倫理、文化、道德觀念我們要保留、接受、發揚、推廣。如果能將德育落實在日常生活上,孩子們養成好習慣、好品德,就不會有現在社會上的種種問題產生。    普台學校不但是以「中學為體、佛法為根、世學為用」三學一體為辦學理念,而且以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為四大校訓,這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大原則。「對上以敬」,對父母、師長、三寶、乃至社會上的賢達、主管、長官,這些都是上位,都要恭敬。「對下以慈」,老師對學生,父母對子女,師父對弟子,乃至於對畜生道,都要有慈悲心。「對人以和」,對任何人不要有衝突,要和合、和氣、和諧、和平,這是平常待人就應該有的心態,是基本的做人道理。「對事以真」,做任何事要認真、負責。普台小學從創校就要從這些善法中開始落實觀念,養成規矩。  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」學校中,老師要有道可傳。道就是明明德。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、在親民、在止於至善」,這就是「德」所表現出來的。「德」的落實,在家庭裡就是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在學校裡是尊師重道,然後是授業、解惑。

 

  在普台的學生,各方面都要學習,是全能的、全方位的。什麼都要學,什麼都要會,就是菩薩行。從小學開始培養,經過十多年的努力,學生一定有所成就,老師們自己也將有所成就。培養一個人,使其發揮潛力,對社會、對大眾、對佛法有貢獻,那就是自己的功德;如同佛經所說的「無盡燈」,這一盞燈,燈燈相傳,光光相照。辦學校也是如此,燈燈相傳,這一班三十五個人培植起來,就是三十五盞燈,每一盞燈再去放光,再去相傳,就能照遍全世界。    辦小學、中學、高中,是本著慈悲、智慧、回饋與知恩、感恩、報恩這種心念,一方面回饋山上所有發心功德主、發心居士在中台山出錢出力,希望下一代能夠有更優質的教育環境與教育內涵,一方面是關心社會大眾,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。既然要辦學,一定要認真篤實的辦好。

 

  中學、佛法、世學,三學一體,三學齊頭並進,就是完整的教育。將來普台的老師、學生與普台的教育,一定有成就、有發展。對從事教育的各位也是一件功德,在佛法來講,既能自利又能利他。我們不為名、不為利,如果是為名為利才發心,就失去了正確的理念。佛法講因果,有因一定有果,照著三學一體的理念去做,一定會實至名歸。良師出高徒,教出來的學生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,學生將來個個都是社會的精英。希望大眾共同一起來發心、來關心,這是一件功德,一件福報。

網站地圖